專家分析
經濟日報 --- --- 轉載自經濟日報

最新分享

  • 扣稅自願醫保 費用每年上調

    08/03/2025

  • 退休生活有壓力 重返職場減開支

    22/02/2025

  • 扣稅年金非無風險

    08/02/2025

  • 意外保記得買 天有不測風雲

    25/01/2025

  • 理財扣稅 首選年金

    11/01/2025

  • 制裁影響保單有效性

    28/12/2024

保險即是合約 經紀需先熟悉 2022年08月06日

讀者朱小姐問:


繼藝人陳彥行及阮德鏘先後墜入保險騙局之後,最近又多一宗保險界「趣聞」,受害人竟然是多位保險前綫顧問,他們異口同聲認為受騙是基於信錯上司,一直以來用錯誤概念進行銷售,直接影響自身及客戶權益。究竟保險經紀是否都會被騙買錯保險的可能呢?

 

於節目中有一群現職或曾任保險從業員指控其前保險公司上司,稱受該上司誤導而令自己和客人買錯儲蓄保險產品。其中不少網民也感到驚訝,受訪者身為持牌保險代理,竟然會錯誤理解產品,令人百思不得其解。每一位持牌營業員對以下保險業監管局所訂明的《持牌保險代理人操守守則》應不感陌生,保險代理銷售前應充分了解產品性質及其主要特點,不熟悉便不應該為金錢原因強行進行銷售。 

 

筆者認為保險產品日新月異,而且其本質是一份具法律效力的合約,要熟悉保單的條款、定義、權益都需要下一定苦功,不應單憑聽人講而缺乏自身分析。事實上,持牌保險中介人是客戶與保險公司之間的橋樑,是站在保險業的最前線。他們的主要職能是了解客戶理財需要,根據負擔能力提供合適產品資訊和意見,幫助客戶立下決策。因此,具備一定的產品知識是每一位持牌營業員的基本技能。

 

現時保險界的慣常做法,持牌營業員除了要在保監局考獲牌照,亦要符合持續專業培訓 (CPD) 規定,同時須完成保險公司的內部培訓,才合資格銷售保險產品。 理論上如培訓資料有誤,不論營業員是否有意圖,將會無形中誤導客人,直接影響自身誠信及客戶利益,但筆者認為導致事件的主要因素是源於佣金。

 

受訪者稱所有保險知識均透過其上司而獲得,並提供部份產品培訓過程的錄音作實,以證明該上司誤導他們,但同時亦羨慕上司是「人生勝利組」,每月收入最少達 6 數字,其中一位受訪者更明言「做保險是為了賺錢」。如果是財迷心竅,即使培訓資料是完美無暇,也會忘記工作上的使命及社會功能,最終有走上歪路的一天。若然,受訪者提供的理據屬事實之全部,發牌機制便需要有改善空間,保監局可能要考慮提升發牌或增加培訓要求,保險公司內部甚至會要求於培訓過程錄音, 並定期隨機抽查,以免前線營業員有不盡不實的銷售行為。

 

即使與你接觸的前綫顧問是朋友、親戚、家人,甚至已有數十年行業經驗,都可能會擔心對方不熟悉產品特性,只要懂得自保便可消除疑慮。部份保單 (如人壽及自願醫保) 設有「冷靜期」。如投保人最終認為保險產品不合適,可於冷靜期內 (保單繕發後 21 個曆日) 通知保司取消保單,並取回已繳保費。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是認清自身理財需要,自行深入了解產品特性,再貨比三家。如對產品有疑問,不妨向獨立理財顧問公司及網上第三方平台比較產品優劣,也是不俗的選擇。

 

中原金融集團高級營業董事 劉啟明

特許金融分析師(CFA®) 

認可財務策劃師(CFP®)